研报是卖方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也是每个研究员的基本功。随着合规要求趋严,公开观点都必须要有报告作为依据,所以就算风格再灵活的组,也需要保持定期发报告来刷工作量和存在感。研报的种类有很多,他们各自代表的含义和特点是怎样的呢?\n \n🍺首次覆盖:研究公司第一步\n这个可能是大家接触较多的,就是把公司的基本情况、业务情况、行业情况做较为完整的梳理介绍。\n首盖是正式cover公司的前提,有了第一篇和评级,才能产生之后的深度和点评,才算正式帮助公司完成kpi,才能有后续吹牛的资本。但普遍对于篇幅和深度没有太高的要求,能把公司和行业说清楚就行。\n \n🍷点评:注重时效性\n点评数量是最多的,无论是公司还是行业,点评的初衷就是【及时】。公司发业绩、重大事项、行业有变化时,第一时间出来刷脸,打广告,既体现跟踪及时,又能吸引客户。点评报告也是非常基础的报告,写的快的话几小时内就能完成抢发,重要的是速度而非深度。\n \n🥤定期报告:主要用来跟踪和刷存在感\n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和财报总结,这些固定时点发出,对于行业新闻、高频数据等进行梳理,可能是基于组内数据库模板。这些更多是刷工作量,同时对一些有周报月报需求的买方提供支持,并不会带特别多新的内容。\n \n🧋公司深度:深度绑定公司\n已经覆盖一段时间,跟公司关系不错,又想着某个恰当时点推一把。还可能是大票隔了很久更新,但核心都是为了跟这个标的绑得更深,让别人一看到就打上你的标签。深度报告一般会详细拆公司各个业务板块,更细致的分析行业上下游情况以及可能有的催化。\n \n🥤行业深度:需要一定深度和广度积累\n写行业深度是要求高一些的,要同时对行业和行业内的标的都有一定积累,如果只是覆盖了一家或者几个品类,你的理解可能不足以撑起来一篇行业深度。要求对行业上下游产业链、未来趋势看的够好,同时对行业内的票有认知(覆盖了半数以上,心里有一个推荐顺序)\n \n写报告的核心在于培养自己持续做研究的习惯,同时保持一定的发声打广告的频率。但不用追求像论文一样高深,好研报是能用精炼的语言把事情和逻辑讲清楚,才能说服更多人接受你的建议。我想起前段时间看贝聿铭的展览,他说“艺术博物馆并非纪念碑,应设计成吸引公众纯粹享受艺术的地方。”我觉得写报告同样如此,好文章应该让更多人读懂并有启发。\n \n#券商行研 #卖方行研 #研究报告 #行研 #行研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