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气候周2024气候韧性社区与社区气候行动论坛成功举办

wang2024-05-02 18:58:32480

2024年4月25日,“上海气候周2024气候韧性社区与社区气候行动论坛”在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之家顺利举办。本论坛含专题报告,圆桌论坛,以及生境花园参访三个内容,由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英语国家分会、上海绿色光年主办,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有限公司、剑桥大学上海校友会协办,上海气候周以及UTC行家支持。论坛线上线下共计近千人参与。

本次气候韧性社区与社区气候行动论坛邀请了十余位在零碳建筑领域以及低碳社区建设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以及一线工作者向公众分享气候韧性社区建设过程中所需的理论指导以及实践经验。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英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顾炜威先生致辞

顾炜威先生提出了一系列加强社区气候韧性的策略。顾先生首先强调了建立应急预警系统的重要性,以提升居民的意识和自救保护能力,确保在面对极端气候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响应。他进一步指出,引导社区开发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能源转型的关键。同时,顾先生鼓励居民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以减少私家车对环境的影响。在社区绿化和生态保护方面,顾先生建议通过增加绿地和生态公园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这不仅有助于提升空气质量,还能增强城市的生态功能。再次,顾先生强调了社区共治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居民的积极参与,可以更好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共同构建一个绿色、可持续的居住环境。最后,顾先生还着重介绍了留英分会的会员中从事低碳社区和能源转型的留英校友们的事迹。

Part 1 专题报告

上海气候周执委会联席主任,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副会长兼低碳经济专委会主任邹荣先生进行分享

在上海气候周的论坛上,邹荣先生发表了鼓舞人心的讲话。他首先回顾了上海气候周的发展历程,对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认为此类活动不仅展现了中国在制定战略规划标准方面的决心,更是创新驱动和自我超越的体现。邹荣先生强调,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我们必须不断创新,超越自我,以积极的姿态追赶未来。他提出,通过这样的论坛活动,可以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这对于推动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发言的最后,邹荣先生对本次论坛表达了美好的期望和祝福。他期待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为上海乃至全球的气候行动贡献力量,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未来。

建筑2030创始人、CEO爱德华·马斯瑞拉先生进行分享

爱德华·马兹瑞拉先生在发言中强调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以及各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 21 次缔约方会议上达成的协议——控制全球变暖在 1.5°C 以内。他提到,建筑环境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占全球排放量的 50% 以上。他详细阐述了减少建筑环境中碳排放的十项原则,包括推广电气化、利用可再生能源、以及优化建筑设计和材料使用。马兹瑞拉呼吁到 2030 年实现建成环境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至少 50%,并力争在 2040 年前达到零排放。

剑桥大学Clare Hall学院院长Alan Short 教授进行分享

艾伦·肖特教授,剑桥大学Clare Hall学院院长及建筑学教授,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在低碳建筑和医疗通风系统方面的工作。他提到团队特别关注于手术室的空气传播感染控制,这通常通过改良的通风系统、过滤系统和消毒设备实现。肖特教授特别提到了一个历史上的案例,即伯明翰大学医学院教授 Charnley 的实验——他设计的冷空气通风机未能有效控制感染,并指出现有方法的不足。肖特教授还展示了使用水模型研究流体力学的方法,该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设计更有效的通风解决方案。最后他提出了一种新型通风设备的设计,该设备能有效打破温度层次,防止病原体在手术室中的扩散。

AtkinsRealis中国工程与可持续部门负责人蔡正乾先生进行分享

蔡正乾先生首先介绍了其公司AtkinsRealis的基本情况和机电建筑团队的运作。通过两个具体案例展示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上海市虹口区的瑞虹新城项目,一个高密度的旧城改造项目,其特色包括全亚洲最大的天窗和遮阳百叶;线性城市沙特未来城,一个没有道路、汽车和排放物的城市,完全依赖清洁能源。此外,蔡先生还阐述了公司在中国的可持续业务成就和全球业务分布。在回答如何将可持续发展与个人和企业发展结合的问题时,蔡先生提出了未来的十大发展方向,包括将人工智能与可持续性结合,通过机器学习评估干预措施,并制定碳排放、成本和交付计划的清晰路线图。他强调了建立平台和设定基准的重要性,未来将通过跟踪交付来优化这些计划。

英国零碳工厂(Zed Factory)合伙人、亚太总监郭岩女士进行分享

郭岩女士详细介绍了位于英国伦敦的六星级零碳示范社区——贝丁顿生态社区。该社区采用全生命周期的零碳工程,并将建设地点特别选在了垃圾填埋地,展示了可持续性建设的可能性。社区特色包括高效的维护和供热体系、自然通风系统、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全面的维护体系。郭女士强调了社区在循环利用和资源管理上的创新,如湿垃圾用于农场积肥,以及其他可回收材料用于区域供电。在交通和社区设计方面,该社区采用了人车分行的模式,创建了一个安全、儿童友好型的环境,有效隔离噪音和空气污染。此外,社区内设有充电桩和提供汽车租赁服务,鼓励低碳出行。郭女士还提到,通过建设连桥等设施,社区增强了邻里间的互动和社区凝聚力。

郭岩女士分享的最新零碳项目包括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这一技术不仅提高了发电效率,也优化了建筑的美观性和功能性。她还提到了在黑斯廷的零碳工厂新建项目以及迪拜的社区改造项目,展示了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零碳解决方案的努力。

四叶草堂总干事尹科娈女士进行分享

尹科娈女士介绍了四叶草堂机构——一个与同济大学合作的城市更新及空间优化技术的重点实验室。机构致力于发展居民可参与共建的社区花园,主要围绕技术、标准、实践和网络四个方向进行建设。尹女士从三个层面阐述了社区花园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1. 提高公众感知度与理解力:尹女士指出,社区花园通过其直观的场景使居民能够日常感受到宏观气候问题,如潮湿或干旱、温度变化等,这些气候变化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使居民能够从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理解和感知气候变化的实际影响。

  2. 促使空间自然生长:与高度工业化的城市空间和能耗高、碳排放量大的建筑方式相对,社区花园采用低能耗、低碳排的建设方式,鼓励使用可再生材料和居民的共建模式。这种方式不仅保护了环境,还通过居民的亲身参与,增加了他们的幸福感和对社区的归属感。

  3. 推动公众参与,提高影响力:通过展示花园堆肥等具体案例和全国社区花园地图,尹女士强调了社区花园行动网络的重要性。这些网络以街镇为单位,建立社区花园,促进居民的积极参与和组织,形成持续的、有机的环保行动模式。

世界自然基金会区域项目总监(上海)王倩女士进行分享

王倩女士从“地球一小时”活动切入,强调气候行动不仅仅是象征性的“熄灯”,而是要为地球贡献出实际的行动。她通过介绍上海的两个实践案例——低碳行动和湿地生态系统——来阐述如何理解和建设韧性社区。

在湿地生态系统方面,王女士介绍了一个创新项目,即上海湿地生态系统创意地图。该项目邀请了上海的中小学生参与,由工程师提供专业支持,最终形成了可发表的学术论文。这一实践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环保的意识,也提高了社区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关于低碳行动,王女士分享了她作为小区居民在生态建设中的亲身经历。她和其他居民一起利用小区内的水塘这一自然空间,制作解说牌以此教育和引导社区居民。然而,由于居民的投诉这一行动未能成功,这也反映了社区在环保行动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冲突。

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组委会副秘书长田原女士进行分享

田原女士详细介绍了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该竞赛由高校牵头与企业合作,其中第三届竞赛中的绿色低碳园区,针对张家口张北县德胜村的特定生态状况,设计建造了以太阳能为主的低碳房屋。田原女士特别强调了在德胜村的绿色低碳智慧园区,该园区采用各类光伏产品,并通过智慧互联技术将室内外环境有效连接。此外,她探讨了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实际应用,如被动式阳光房的设计,以及夏季和冬季的通风与保温措施。她指出,这些创新设计不仅提升了房屋居住舒适度和社区气候韧性,还有助于探索如草原家庭民宿和植物工厂种植房等产业多样化,为可持续发展与灾后应急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世界基准联盟城市转型总监Sibora Dhima女士进行分享

来自世界基准联盟城市转型基准的Sibora女士介绍了其团队如何评估全球公司在环境、社会与治理(ESG)方面的表现,以支持可持续城市发展并应对气候变化。她强调了公司在推动城市可持续性、安全性、包容性和韧性方面的潜力,同时提出了一个包括300家全球公司的评估计划,这些公司在城市转型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她的演讲不仅展示了城市基准方法的关键指标,还讨论了如何将全球议程转化为地方行动,提高公司对其运营影响的认识,并促进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与缓解措施。

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咨询总监、绿色低碳发展部主任金颖女士进行分享

金颖女士分享了上海低碳社区的创建评选历程与社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自2017年以来,上海启动了低碳社区创建工作,至今已有55家社区申报低碳社区。金颖女士详细介绍了社区层面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提升气候韧性的措施。其中包括绿色能源的使用(如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器)、绿色建筑措施(雨水收集系统、隔热太阳膜等)、低碳交通(慢行交通设施)、海绵基础设施(雨水花园等)、资源高效利用(餐厨垃圾的就地处理等)。此外,选取黄浦区打浦桥社区长宁区仙逸社区为代表,展示了气候变化教育和多方参与共建的重要性。

青合循环经济与碳中和研究院创始人和执行院长蒋南青博士进行分享

蒋南青博士深入介绍了碳核算的不同层级及其综合管理方法。她首先从“零碳工厂”的概念出发,逐步扩展至“零碳供应链”,并特别关注了“产品”的碳足迹,最终深入探讨了“社区校园”的碳排放管理。蒋博士指出,汽车和建筑行业由于其产品生命周期长,涉及生产、消费等多个环节,使得碳排放的核算和管理尤为复杂。此外,社区活动还包含了人的行为因素,进一步增加了核算的难度。在消费端,蒋博士提出了三类减排核算类型:绝对排放、避免排放和汇排放。她强调了从商业端到消费者端行为的考量,并计划通过数字化技术提高数据采集的精确度。在校园碳排放分类方面,蒋博士建议按照实体、产品和活动三个维度进行,并介绍了核算方法和建立核查流程图的重要性。她还深入探讨了碳排放计算的具体公式和碳减排的计算方法,强调了问卷调查在数据收集中的关键作用。最后,蒋博士向听众介绍了碳普惠交易的步骤,这是一种激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减排的创新机制。通过蒋博士的分享,我们了解到,无论是工厂还是社区,每个环节都是实现零碳目标的关键部分,她的分享为我们提供了碳核算和管理的新视角。

上海市长宁区城市更新和低碳项目管理中心主任冒勤先生进行分享

冒勤先生提出了以“低碳+韧性”为核心的社区建设新思路。他强调,通过顶层设计到具体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全面推动社区向低碳和韧性转型。冒勤先生首先介绍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通过对北新泾生活圈养老设施的年均减碳量进行估算,为社区减碳提供了科学依据。他指出,基础研究是制定有效策略的前提。在社区调研方面,冒勤先生提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交通低碳、健康韧性、行为方式和目标管理等多个维度。这套指标体系旨在全面评估社区的低碳和韧性水平,为后续的方案制定提供指导。在具体案例分享中,冒勤先生详细介绍了电动汽车共享充电桩、光伏建设、生境花园和绿色低碳韧性社区活力图等项目。这些案例展示了如何将低碳和韧性的理念融入到社区建设和管理中,为听众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Part 2 圆桌论坛

一线工作者如何推动气候韧性社区的建设?

圆桌嘉宾台上合影

主题一:

上海绿主妇的社区营造经验

——上海市徐汇区凌云社区

上海市徐汇区凌云社区基金会理事长、梅陇三村党总支书记陈新垠提出了一套极具创新性的社区可持续发展策略。她强调了多元联动的重要性,并分享了通过社区基金会进行公益项目招标和创投的经验。陈书记认为,动员和组织更多居民参与是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步骤。居民的参与不仅能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还能够确保项目的实施更加贴近居民的实际需求。她进一步提出,实现共赢是推动社区发展的关键。品牌方、资源方和技术方的共同参与,可以为社区项目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同时也能够提升各方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在多元联动方面,陈新垠书记介绍了社区基金会如何发挥其枢纽作用,链接公益慈善、高校、企业以及其他社区。通过这种联动,可以整合更多的资源和力量,使得可持续发展的效果最大化。陈新垠书记的发言不仅为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展示了社区基金会在推动公益项目和促进社会共赢方面的潜力。

主题二:与学校家庭和光伏企业的

互动打造绿色校园的校家社联动经验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课程教学中心付蓉主任分享了她所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强调了绿色在诗意人生中的重要作用,并展示了学校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具体实践。付蓉老师提到,学校高度关注可持续发展,并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将绿色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学校建设了校园回收站,鼓励学生参与资源回收和再利用,培养环保意识。此外,学校还开辟了半亩花田,让学生亲身参与植物的种植和养护,感受自然之美。绿色活动展示墙则用来展示学生的环保创意和绿色行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跳蚤书市和班级主题馆等活动,不仅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付蓉老师还强调了家校社联动的重要性。通过参与公益比赛,学校与家庭、社区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共同为打造绿色校园而努力。这种联动不仅提升了学校的教育质量,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和成长空间。

主题三:荣获四项国际大奖的

社区花园堆肥基地的“花田守护人”的居民们

如何实现自我赋能和长效垃圾分类

——苏州工业园区美颂社区

苏州工业园区美颂社区花田项目园长和居民代表成毓女士深入介绍了花田守护人项目的设立初衷与取得的显著成果。她首先分享了花田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对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以及在国际舞台上获得的认可。成毓女士特别强调了学习堆肥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社区居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也促进了废物的循环利用,体现了花田项目在实践可持续生活方式方面的努力。

她提到,花田的建设者们通过参与项目,也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者和受益者。这种理念的传递不仅限于一代人,而是通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隔代教育,确保了理念的长期传承。

此外,成毓女士还介绍了社区如何牵头打造了一个全链条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园长责任制和花田认领打卡制度,旨在确保花田项目的持续运作和管理的有效性。

主题四:

海博花园共建项目

——无锡市新吴区江溪街道中海社区

无锡市新吴区江溪街道中海社区钱春苑书记分享了海博花园共建项目的缘起和重要性。他指出,蓝藻事件的发生不仅引起了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广泛关注,也促使政府对零碳社区的打造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钱春苑书记提到,海博花园项目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远见,另一方面则得益于疫情期间涌现出的一批热心居民。这些居民不仅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更成为了反哺社区、推动社区发展的中坚力量。他强调,居民的参与是社区共建项目成功的关键。通过动员和组织居民,海博花园项目得以汇聚多方力量,共同解决社区面临的问题,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钱春苑书记的发言不仅带领我们回顾了海博花园项目的发展历程,也展示了居民参与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的经历和见解为其他社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激励着更多的社区探索共建共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Part 3 参访

长宁区生境花园

参访过程照片

论坛最后,各位与会嘉宾走进气候韧性社区-长宁区新泾镇绿八居民区生境花园,实地参访上海市的低碳社区。

文案丨李沐祺、张智媛

摄影丨绿色光年团队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